近日,韩国疫情几近失控,在保守宗教团体推波助澜之下,韩国社会被阴影所笼罩。相比较而言,中国国内许多省份已经有效遏制住了疫情扩散。在此情形下,众多揭露韩国社会问题的帖子开始充斥网络。其间许多人发现,近年来,主流电视频道上韩国艺人的面孔不再频繁出现,生活中也少了许多类似“Nobody”“江南style”的现象级神曲,人们似乎对曾经盛行一时的“韩流”逐渐产生疏离感和陌生感。就此,我们谈谈最近几近消失的“韩流”文化。
近二十年来,韩流在东亚异军突起。韩国人结合资本与商业模式,打造了一个美好的韩式生活愿景,形成一种“韩流文化”,我们且称之为“韩国梦”。韩流产生了大量受众群体,并带来大规模的消费流量,韩国经济也因此受益颇深。影视演艺、旅游、化妆品、整容等相关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韩流”催生的文化衍生品为韩国制作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韩流”经济模式迅速发展的强劲势头更是吸引了大批投资者涌入韩国金融市场。韩流模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韩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韩国能走出因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困境,也与韩流产业的带动有着极大的关系。
在韩国本土获得成功后,借助国际市场的推动,韩流一度取代了香港影视和娱乐业在东亚市场的地位。重金打造韩国艺人群体和资本催生的江南style生活范式,为众多国外年轻粉丝创造了一个天堂般“繁荣”的韩国,K-POP也成了国际上能够代表韩国的流行标志。韩流明星在中国、日本和东南亚攻城略地,斩获众多铁杆粉丝。许多青少年加入了“追星族”和“粉丝团”。在商业手段的炒作下,追星行为已经普遍化,甚至有时为人所诟病。一些粉丝遇到爱豆生日及节日,寄送大量礼物;为见爱豆一面,在机场围追堵截;有人甚至追星追到了韩国军队,关心韩军远超过本国国防军事等。这些近乎“狂热”的举动,已经超出了正常的爱好范畴。
韩流文化除了催生出狂热的追星一族,还造就了大批“寻梦人”。受韩流文化的影响,不少年轻人带着梦想涌向“爱豆”产业。但社会资源的高度垄断及阶层的严重固化使得普通年轻人的“出世”之路异常艰难。就年轻人对成功的渴望而言,韩流文化确有正面导向因素,但资本的介入使爱豆制造变成了一种近乎“产业化”的压榨行为。那些光鲜亮丽的韩国明星生活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社会阴影,众多寻梦人也面临极大的生存危机。比如去年仅1个月时间里,韩国娱乐圈3位明星崔雪莉、具荷拉、车仁河先后自杀。在人们惋惜的同时,很多韩国娱乐业不为人所知的丑闻也被层层揭露。其实,自杀现象在韩国绝非娱乐圈的专属。据统计,在韩国15至24岁青年的死亡原因中,“自杀”独占鳌头,平均每10万人中有13.5人死于自杀。由追星产生的精神空虚、网络暴力以及迫于升学与就业压力等原因患上抑郁症的例子比比皆是。
近几年,受“萨德问题”影响,中国年轻人对韩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韩流在中国也受到较大影响。加之近年来中国本土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韩流”面临激烈竞争,市场大幅缩水,文化输出遭遇挫折。“爱豆”制造产业链遭受较强冲击,韩国娱乐圈也随之出现诸多问题,许多无业又少出路的年轻人“梦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韩国一些社会问题的产生和矛盾的激化。近年来,韩国的就业不容乐观。韩国统计厅数据显示,2018年年第三季度月均失业人数达106.5万人。2019年依旧没有好转。失业人数达113.3万人,年增13.4万人;青年人失业状况更严重,失业率达10%。这种情况下,“追梦人”的处境更加窘迫,最可怕的是,许多“追梦人”即使努力也换不回回报,这些年轻群体陷入了西西弗斯窘境。
屡屡发生的韩国艺人自杀现象,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进一步揭露韩国社会深层次的矛盾。韩国传统的财阀经济模式导致了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催生出政商勾结、腐败盛行等现象,已成为韩国社会的顽疾。两年前韩国前总统朴槿惠亲信干政案、世越号等事件的披露,则再一次把这层伤疤揭露在韩国民众面前。近几年,反应韩国社会现实的影视作品逐渐多了起来,通过这类影视作品,韩国社会存在的巨大撕裂问题也被一一搬上荧幕。像奥斯卡获奖电影《寄生虫》,就反映了韩国上层群体和底层群体的天壤之别。以抽象的方式揭露了韩国社会问题,受到大众欢迎。
对传统文化的觉醒与社会现象的反思,使得大量群体开始思考“韩流”带来的是否都是正面作用。许多人逐渐意识到,伴随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和自由主义渗透,许多社会发展问题和社会矛盾也应运而生,“韩流”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冷却,它曾经创造的那些美好愿景,正一步步被现实打败。当然,这与进步力量所带来的社会觉醒有关,文在寅也正是借助于这股觉醒力量上台执政。当下,许多韩国人已经为将要到来的社会变革做了积极准备,众多社会团体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但“李逵”和“李鬼”之间,充斥着众多阻碍力量,在政治和社会层面,韩式民主正受到现实考验。纵观韩国众生相,众多领域都存在着争议性问题,值得深省。
回过头来,我们反思,作为商业模式,韩流确实曾在特定时期给韩国经济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但若视为“文化”载体,韩流则无疑是问题多多,它始终无法上升到民族文化层面来加以传承。在起始阶段,韩流依靠宣扬韩国的优良传统、勤勉热情的民族性格,深植于质朴的东方文化土壤,受到具有相似文化基因的中日以及东南亚各国的欢迎。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本运作,韩流逐渐掺杂了西方价值中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元素,大大脱离了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生土壤。“韩流”实质上是西方价值观渗透到韩国社会的结果,是自由主义思潮扩散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韩流”其实难以称之为“文化”,更难以将其提升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和持久价值观来维系。
短短几年,“韩流”跌宕起伏的背后,是韩国社会矛盾逐步被酝酿与激化的结果。曾经赖以为傲的“韩流”如今还剩多少市场?日渐式微的“韩流”未来能否重焕生机?那些反映韩国社会现实的影视题材又会对韩国精英和民众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是需要留给时间去回答的问题。
吕紫烟,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国际政治专业2018级本科生
杨延龙,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国际政治与经济系教师